发布时间:2025-10-15 17:56:11    次浏览
在距离乐视产品超级手机发布前两日,乐视贾跃亭公开发布《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不再需要专制者——致苹果的一封信》,在引来褒贬不一的一片热议之余,还成功地将受众对超级手机的期待“烘托”到峰值,而这也是那些不明所以的“414”广告绝对做不到的。到底是否炒作,其实不值得探讨,从这2800余字的内容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贾布斯对智能手机的理解和对苹果公司的一些“感情”,亦可推敲出乐视超级手机中所可能包含的一些特点。可如果到时产品没有些“新意”,那么这封信无疑算是白写了。独立的新应用分发系统“苹果第三方APP连自由定价权都没有……很多开发者一年内更新安卓数十个版本,苹果上只能更新几个版本……”。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贾跃亭对苹果appstore的应用分发系统有着很多“见解”。今年以来,围绕应用分发这一重要入口,众多互联网巨头之间早已掀起了争夺大战。从这封公开信中亦可看出,乐视利用手机终端推广新应用分发系统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在过去,乐视通过超级电视的“盒子+屏幕”概念已经成功在客厅应用上占据了不小的份额。然而在移动端,百度、腾讯、360均利用自身的引擎数据、社交数据平台支撑起了分发平台,乐视在这一方面实际上算是后来者。如果乐视要建立一个如公开信中所畅想的,把定价、更新、分享等门槛完全放开的平台。如何有效确保优质应用的分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一大难点。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发展到自选应用为主的时代。微信、百度地图、支付宝等应用甚至已经成为“说明书外的预装软件”。而区分客户群体的数据来源则是来自针对不同群体而设计的细分应用。苹果的模式虽然备受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苹果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变了中国消费者“下载即免费”的观点,并且利用定档价格的方法控制了APP的价格混乱,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内容和功能,变向提高了优质应用的粘性。超低门槛的平台虽然可以降低创新的成本,但同样也难以确保付费优质资源的停留,而且这些付费资源才是同款手机下消费者的个性选择,这也是互联网除了“开放、自由、分享”外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血液。安卓、小米、还是别的什么?“安卓的出现,打破了封闭,但目前的安卓手机,只是妥协的产品,互联网内容及应用、UI、硬件的分割状态,导致创新只能是局部创新,创新壁垒的存在使得目前的安卓手机鲜见极致的体验和功能”。尚未面世的超级手机,其系统平台会不会也一鸣惊人的超级?公开信中褒安卓贬苹果的味道十分浓厚,同时也指出安卓系统的不足之处。这使得业界对乐视将推出类似小米MIUI操作平台的期待很高。 之所以称其为操作平台而非操作系统,是因为除了安卓、IOS外,即便是MIUI也不能完全定义为“系统”。相信,已经写出苹果“扼杀创新”的贾跃亭肯定不会用IOS,当然苹果也不可能让IOS出现在乐视的屏幕上。那么,极大几率会基于安卓的超级手机,会否继续走上一条类似小米的“老路”?超级手机的广告语是“无生态,不超级”,那么从小米的案例来看,真正能够建立起生态的并非MIUI这种等级的产品——尽管这已经是同等级中足够分量的杰作了,但仍只是个平台,而非系统。生态圈的概念,是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均可相连,相互紧紧相连的生存关系。生态的好处并不绝对体现在市场占有、用户粘性方面,而是最直接的“不易死”:一旦一个环节出事,仍有大量的上下环节依靠着这一点而试图去挽救或者成为缓冲空间。比如微软,尽管走向下坡路,可下至PC用户上至银行结算系统都要依靠那扇小小的窗户,“死”是很难或者很缓慢的。反观摩托罗拉、诺基亚、戴尔、索尼……大而不倒的“大”字说的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而是自身在生态圈中的重要性大小。所以,先不论超级手机的操作究竟能否赶上MIUI,只能说谷歌的安卓生态圈里又要多一个新鲜的伙伴——尽管这个所谓的超级平台可能就是安卓本身。价格贵不到哪去,但售后可得加油“智慧在民间,高手在民间,我们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们秉承CP2C模式,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千万人不满,千万人参与,千万人研发,千万人使用,千万人传播’”。CP2C,读书少的各位可能对这个词相对陌生,其实就是所谓的“众筹营销”。由消费者发起的柔性需求给厂家,厂家再根据这些需求做出改进。说白了,就是依靠反馈来提升自身,以消费者做实验。在超级手机的部分谍照中亦可看到“问题反馈”这一图标出现在默认快捷方式中。这个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从消费者角度反馈而来的数据最为宝贵,也最为直接,有利于用户体验的升级。缺点也非常明显,做出改进的周期时间可能会很长,对先前并无手机硬件生产经验的乐视来说,在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会形成很大的挑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与格力董明珠完全相反,贾跃亭并没有在这封公开信中透露出任何对手机硬件质量的承诺,更没有明言一款要“靠群众智慧”的手机其寿命周期是多久。消费者并不会为了陪一家企业的成长而白白消耗自己的时间,也不能光买回来一个“超级TV遥控器”,更不可能一边花着钱一边贡献着智慧陪伴厂家成长。对产品本身的挑战在于,第一代超级手机如果不能在质量和用户体验上拿出八成以上的自信,那么就应该在售价、客服、售后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让利。毕竟对于一个不愿自创操作系统的手机来说,价格依然是最能撬动竞争力的有力砝码。